• 写下千古名篇的他,不只爱“莲”,更爱“廉”
  •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13    阅读量:
  • 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濂溪”位于今永州市道县境内
    这条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溪流
    却因为它的一位北宋同乡
    而成为了一个人和一个学派的代称
    这个人便是
    周敦颐


    周敦颐何许人也?
    他托物言志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远播海内外
    影响了一代代读者
    而《爱莲说》
    之所以成为经典
    既在其文
    又在作者其人

    周敦颐
    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楼田村)人
    世称濂溪先生
    是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
    中华廉洁文化的奠基人
    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周敦颐不爱隐逸的菊
    不爱富贵的牡丹
    独爱花之君子——莲
    只因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是为“廉”

    1054年,37岁的周敦颐任南昌知县时
    有一次突染重病,昏迷不醒
    周围人在收拾他的“遗物”时
    人们打开一只随行他多年的半旧木箱
    发现除书籍、衣物外

    “钱不满百”
    莫不叹服

    1066年,也就是周敦颐写下《爱莲说》后
    他移任永州通判
    永州这地儿离周敦颐的老家道州很近
    侄子仲章便来看他
    顺便想让叔叔给写一封举荐信,为自己求个一官半职
    周敦颐断然回绝了

    他写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
    让叔侄兄弟传阅
    既解释了拒绝之因
    也堵住了求官之请


    周敦颐以他为官30多年的清正廉洁
    践行了
    “官清赢得梦魂安”

    为官的朋友们想出钱为他新建一所住宅
    他婉言谢绝说
    "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作表率,防止奢华浪费之风盛行。”

    但周敦颐绝不是“清而不为”
    他在《通书》中写到

    实际的能力和贡献超过所得的荣誉,为善;
    所得的荣誉超过实际的能力和贡献,为耻。


    我们从周敦颐一生若干个10年中
    各选一朵
    “清而有为”的小浪花

    1050年,33岁的周敦颐任桂阳(今湖南汝城)县令
    正值瘟疫大流行
    他一面组织遍访名医制备良药
    一面指挥疫区隔离防止扩散
    疫情有效控制后
    又访贫问苦,劝农兴学
    社会风气不断好转,经济状况持续改善


    1060年,43岁的周敦颐任虔州(今江西)通判
    顶头上司是与“黑脸”包公齐名的“铁面御史”赵抃
    赵抃曾收到反映周敦颐沽名钓誉不务实功的举报
    故对初到虔州的周敦颐不冷不热
    但周敦颐不卑不亢,不矜不伐,用心履职
    最终赢得赵抃认可
    他因病退隐后,仍被赵抃多次举荐

    1071年,54岁的周敦颐任广南东路(今广东)提刑官
    巡访盛产砚石的端州
    百姓举报知州与民争利
    垄断砚石开采制作销售权
    周敦颐调查后奏报朝廷
    最终知州免职,还利于民

    周敦颐为官30余载
    虽一直在州县,而不在朝廷
    但政声卓著,“清而有为”
    黄庭坚评价他

    “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
    世人评曰:
    “短于取名而惠于求志,
    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

    作为理学开山祖师
    周敦颐却著述甚少,不足万字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
    进入语文教材的《爱莲说》
    周敦颐心口如一,知行合一,人如其文


    1072年,周敦颐辞官退位
    因囊中羞涩,没办法回归故乡
    遂归隐庐山莲花峰下濂溪书堂
    读书修身,授徒讲学

    他创立的理学思想
    经他的两个著名弟子程颐、程颢传承
    以及后来朱熹的发扬光大
    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73年,周敦颐因病去世
    一颗莲心,一世廉性

    “出淤泥而不染”
    “以诚为本”
    “为政守拙”
    “官清赢得梦魂安”
    “养心在于寡欲”

    等理念是为人为官的至理名言
    也是我们当今反腐倡廉的优秀借鉴

     

       来源:三湘风纪

     

    Copyright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版权所有 湘ICP备20011007号

    展开